交通运输部《综合运输服务 “十四五” 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要 “推进联运票务一体化、信息资源共享化”“提升枢纽一体衔接水平”,将旅客出行服务便捷舒适作为核心目标之一。综合交通枢纽作为 “全国 123 出行交通圈” 的关键节点,其旅客找路体验直接关系到联运效率与服务品质。当前,多数枢纽仍面临标识混乱、信息断层、技术落地不足等问题,导致旅客平均寻路时间占出行总时长的 20% 以上,部分换乘枢纽问询率高达 45%。本文结合国家政策要求,从痛点解析、技术支撑、功能落地、案例验证到效益评估,全流程拆解枢纽寻路体验提升路径,为管理者提供实操性参考。
一、痛点分析
交通枢纽寻路体验的痛点本质上是政策目标与落地实践的断层,具体可归纳为三类:
1. 信息协同不足,违背 “资源共享化” 政策要求
《综合运输服务 “十四五” 发展规划》强调 “推动铁路、公路、水运、航空信息交互共享”,但实际中多部门数据壁垒显著。例如丰台火车站因市交通委、公交集团、站区管委会未建立数据共享平台,公交班次调整无法匹配列车晚点信息,导致 2025 年春运期间旅客滞留事件;贵阳北站早年也因未打通铁路与地方交通数据,换乘指引滞后于客流变化。这种 “信息孤岛” 直接导致动态寻路引导缺失,与政策要求的 “全链条顺畅服务” 相悖。
2. 标识体系混乱,偏离 “一体衔接” 建设标准
政策明确要求枢纽需实现 “设施互联、安检互认、信息共享”,但多数枢纽存在 “导视与标志设计脱节” 问题:丰台站公交终点站至进站口 1 公里路段仅 3 处简易路牌,且无距离标注;部分枢纽广告占据核心视线区域,寻路标识被遮挡,违背 “视线优先分配给引导系统” 的工程原则。这种静态标识的 “碎片化” 设计,使得旅客难以形成完整心理地图,与 “无缝衔接” 政策目标差距明显。
3. 技术适配不足,未能落实 “普惠服务” 要求
政策提出要 “提升城乡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”,覆盖老年、残疾等特殊群体,但现有技术应用存在明显短板。部分枢纽仅依赖手机 APP 导航,忽视无智能设备旅客需求;北京朝阳站升级前,老年人因标识不清导致平均出站时长超 20 分钟,占比达旅客总数的 18%。技术应用与群体需求的错配,导致政策要求的 “个性化、普惠化服务” 难以落地。
二、技术原理
寻路体验提升依赖 “感知 - 计算 - 呈现” 三层技术体系,其核心原理如下:
1. 室内精准定位技术:解决 “我在哪” 的核心问题
通过蓝牙 Beacon、UWB(超宽带)、WiFi 指纹等技术实现 1-3 米级定位精度。例如上海虹桥站部署的 Beacon 设备,通过与 “随申行” 平台交互,实时捕捉旅客位置信息,为路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;烟台蓬莱机场 T2 航站楼采用视频融合技术,结合 30 多路高清摄像头实现旅客行进轨迹实时追踪。该技术突破了传统 GPS 在室内的信号盲区,为动态导航提供可能。
2. 大数据与 AI 算法:实现 “去哪最优” 的动态决策
基于 LSTM(长短时记忆网络)算法分析历史客流数据,结合实时监测的列车到发、航班延误、拥堵指数等信息,构建动态路径规划模型。贵阳北站的智慧管控系统通过该算法,可提前 15 分钟预警 “运力不足” 并调度出租车;北京朝阳站采用强化学习算法,根据实时排队人数推荐最优乘车区,使旅客候车时间缩短 40%。算法核心是通过 “实时数据输入 - 策略迭代 - 效果反馈” 的闭环,平衡效率与体验。
3. GIS 与数字孪生技术:构建 “全场景可视” 的引导框架
利用 GIS 技术整合枢纽内铁路、地铁、公交、商业设施等空间数据,构建分层级电子地图;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映射。烟台蓬莱机场打造的 3D 电子地图,可立体再现通关场景并追踪行李动态;上海虹桥站通过该技术实现停车场车位、公交到站等 6 大场景的 “一张图” 管理。该技术解决了传统平面地图信息过载、维度单一的问题。
三、功能介绍
基于上述技术,枢纽可构建 “四位一体” 的寻路服务体系:
1. 智能导航系统:全流程路径精准引导
多模态规划:支持 “高铁 - 地铁 - 出租车” 等跨方式一键导航,如上海虹桥站的 “枢纽通” 平台可自动推荐最优路线,并显示地铁时刻表、出租车排队人数;
AR 实景引导:贵阳北站的 AR 导航系统通过手机摄像头叠加箭头标识,引导旅客直达站台、卫生间等点位,解决复杂空间迷路问题;
车位记忆功能:支持停车场车位标记与寻车导航,旅客返程时可快速定位车辆,平均寻车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。
2. 多语种交互服务:覆盖全群体需求
1.AI 数字人助手:可提供 7×24 小时中文、英文、韩文等多语种服务,支持店铺查询、三维导航等功能;
2.智能机器人引导:AI 机器人可语音答疑并带路,替代 30% 人工问询工作量;
3.适老化优化:提供大字版导航、人工协助点,兼顾特殊群体需求。
4. 应急响应功能:突发场景快速疏导
实时预警推送:贵阳北站的智慧管控系统可自动触发 “运力不足” 预警,并向周边出租车推送调度指令,2025 年避暑季累计发出 1274 次预警,保障客流高峰无滞留;
应急路径规划:极端天气或设备故障时,系统自动生成备选路线,通过电子屏与 APP 同步推送。
四、实际案例(贵阳北站、烟台蓬莱机场)
1. 贵阳北站:“AR 导航 + 运力调度” 破解高铁枢纽寻路难题
作为西南地区最大铁路枢纽,贵阳北站曾因标识混乱导致旅客投诉率居高不下。2023 年起,其基于《综合运输服务 “十四五” 发展规划》的 “信息共享” 要求,实施三大升级:
寻路系统智能化:推出 AR 导航系统,覆盖站台、出站口、停车场等全区域,结合颜色编码立柱建立视觉线索,旅客找路时间缩短 40%;
数据协同一体化:打通铁路、地铁、公交、出租车等 9 部门数据,构建智慧管控系统,2025 年避暑季通过 “运力预警 + 调度指令”,确保 14.7 万人次高峰日无滞留;
服务普惠化:在换乘大厅设置机器人引导岗,配套 “胶囊旅馆”“医务室” 等设施,特殊群体满意度提升至 92%。
2. 烟台蓬莱机场:“数字人 + 3D 地图” 打造航空枢纽寻路样板
烟台蓬莱机场以 “智慧口岸” 建设为抓手,落实政策 “普惠服务” 与 “数字化转型” 要求,形成特色方案:
全场景可视化引导:在 T2 航站楼部署 3D 电子地图,立体呈现通关、换乘、行李提取等场景,结合 AI 数字人 “商小智” 提供 7×24 小时三维导航,商铺与设施查找准确率达 98%;
多语种标识体系:采用中、英、韩、日四语标识,配合地面射灯指引与电子屏动态信息,国际旅客寻路问询率从 35% 降至 8%;
通关与寻路协同:通过 “先期机检” 技术实现行李追踪可视化,结合智能通关通道,旅客入境平均时长压缩 50%,寻路与通关流程无缝衔接。
五、效益(旅客、运营、政策三维价值)
1. 旅客层面:出行体验显著升级
时间成本降低:出站时长从 20 分钟缩短至 12 分钟,贵阳北站旅客找路效率提升 40%;
焦虑感缓解: “共享位置” 功能使亲友汇合效率提升 70%,烟台机场 AI 数字人响应时间≤1 秒,问询满意度达 95%;
普惠性增强:适老化与多语种服务使特殊群体出行投诉率降低 80%。
2. 运营层面:管理效能持续优化
人力成本下降:贵阳北站人工引导人员减少 30%,北京朝阳站机器人替代 40% 问询工作量;
资源利用率提升:通过动态调度,贵阳北站出租车周转率提升 25%,虹桥站停车场利用率提高 18%;
应急能力增强:枢纽拥堵预警响应时间从 30 分钟压缩至 5 分钟,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提升 80%。
3. 政策层面:实现规划落地闭环
契合 “十四五” 目标:信息共享、一体衔接等措施直接响应规划要求,为 50 个联程运输试点提供可复制经验;
助力枢纽转型:烟台机场、贵阳北站通过寻路优化,分别实现 “交通节点向文化体验场”“换乘枢纽向城市客厅” 的升级,符合智慧交通建设方向。